2022(1):1-18.
摘要:科学传播是共享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相关信息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促进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沟通,参与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愈发凸显。为了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外科学传播发展的状况,跟踪该领域前沿研究进展,对比国内外研究之差异和差距,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共词网络分析和知识图谱等手段,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总结,并从研究机构、学术期刊、作者、国家和地区等不同维度对科学传播的学科建制发展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通过共词网络分析,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议题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以期为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乃至参与其中的公众提供参考和启发。
2022(1):19-31.
摘要: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计划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本文以旧纲要(2006—2010—2020年)执行期间历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为基础,从科学教育视角分析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现状和阻碍,试图为新纲要的实施和公民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借鉴。数据分析表明,旧纲要执行期间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10.56%。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越高。互联网逐渐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技场馆的参观人数虽有增加但依旧有限。长期文理分科、应试教育、城乡教育的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了正规科学教育的效果。而非正规学习以单向传播和知识主导型为特征,缺乏公众参与。未来应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科普激励机制,以及推进精准化的公众参与。
2022(1):32-48.
摘要:近年来,STEM教育逐渐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作为其核心议题的学前STEM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在幼儿STEM教育活动中开展跨学科学习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连接式学习(Connect 4 Learning,C4L)倡导数学、科学、读写能力和社会情感共同发展的4个学习领域,为STEM教育在早期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落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4L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特征与应用价值等进行梳理与分析,尝试探索C4L模式如何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相结合,破解STEM/STEAM教育在学前教育开展的困境,弥补幼小衔接中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失语”等关键问题,以期为我国学前STEM教育的跨学科学习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2022(1):49-62.
摘要: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科幻教育的推广与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以优秀科幻作品为媒介,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科幻作品,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知识框架,理解和思考科幻想象中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现象。这样的科幻教育具有沟通科学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功能。在课程维度上,它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课程,与科学、文学和历史/社会课程都可以有机结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种核心素养:好奇心、想象力、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这一教育实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能最大程度发挥科幻文学独特的优势。
2022(1):63-76.
摘要:“生物多样性”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如何使生物多样性议题进入公众视野是实现公众参与保护的核心要点之一。在多元媒体迸发的时代,生物多样性爱好者作为自媒体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科学传播活动或许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自媒体“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作为研究个案进行分析,为当下“生物多样性”相关科学内容的创作、传播与研究提供思路。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四个方面,对其传播策略进行讨论与分析,探讨“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他全球共性挑战话题如何在公众中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
2022(1):77-89.
摘要:“科学神创”运动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场利用科学来证明神创论的宗教运动。通过历史梳理与文献研究的方法,笔者对这一宗教运动的始末进行分析,试图展示该宗教运动是如何利用“科学”形象作为外套与论战武器,并最终为广大公众所接受的过程。最终,基于“科学神创”运动中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伪科学对于科学的利用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结合当下中国存在的科学谣言,对如何能够有效避免伪科学论断的再次流行进行了思考。
2022(1):90-104.
摘要:以参加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的592名中学科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考察了科学教师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以及科学传播活动对科学精神理解的作用。结果显示,中学科学教师更认同包括求实精神和探索精神在内的认识层次的科学精神,以及包括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在内的功能层次的科学精神。而对于与科研人员行为相关的人文层次的科学精神,如团队精神、平权精神、宽容精神,科学教师的认同程度较低。此外,科学传播活动能够影响科学教师对科学精神的理解,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报告、参观,以及动手实践等活动以降低科学精神的抽象性是教师对科学精神理解的影响机制。最后,讨论了科研人员作为科学精神的载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并提出了加深或改变科学教师理解科学精神的可能的方向与路径。
2022(1):105-116.
摘要:科学传播概念的提出与公众理解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在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融媒体手段提高公众对科学议题的关注度,又能帮助公众直接参与到并感知关于科学传播更广泛的议题。但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着三种困境,即传播者缺乏融合思维与科学专业知识,科学传播内容建设较为落后,科学传播模态中技术应用不足。基于此,本文不仅剖析清楚了我国科学传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路径:科学传播者需要具备融合思维,提升科学专业知识素养与叙事技巧。遵循媒体融合传播规律,孵化高质量的内容精品,直击受众。丰富传播技术的应用,打造共生“嵌套系统”,顺应新技术发展潮流,强化科学传播路径。
2022(1):117-129.
摘要:21世纪,在科学教育中使用可视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成为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国外的可视化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K12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在国外可视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知识整合理论,在教学中的添加观念阶段采用了可视化的教学素材,构建了一种能够被国内一线科学教师采用、并适用于包括讲授式课堂和实验室教学等多种教学场景的嵌入可视化教学的模式。本研究还初步验证了该教学模式在对学生学业成绩、课堂参与度和满意度等教学效果方面的正向影响。
2022(1):130-147.
摘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20世纪80年代至2018年的转基因议题报道为例,基于议程注意周期,对中日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两份报纸的转基因议题报道同步进入下降期,但上升期并不同步,相较于《朝日新闻》,《人民日报》的转基因报道进入议程注意周期的时间略晚。报道框架亦存在显著差异,《朝日新闻》始终将关切包裹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的报道尽管不断减少对进步包裹的使用,但进步包裹却始终是首要的框架类型。在关切包裹的运用上,《朝日新闻》将妥善管理和公众参与或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则始终最为强调妥善管理。两份报纸都倚重政府和专家等权威信源,但倚重的专家类型有所区别。本研究从两国转基因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现实背景以及两份报纸的办报立场两个层面解释了两份报纸转基因议题报道存在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