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19.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上的相关文献,重点综述了影响女性科学家地位的因素和抗争弥合策略,并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了国内外女性科学家研究的议题与发展演进图谱。发现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女性科学家均有一定关注,相比国外跨学科与社交媒体背景下逐渐凸显的女性科学家议题,国内研究前期以科学哲学、女性主义为研究基调,中期突出量化实证的特征,并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特色。从全球视域看,科学领域的性别偏见、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性别认知、教育体系与意识形态、科学领域的性别气质与角色、新闻媒体中的科学家形象等复杂因素影响着女性科学家地位,改善女性科学家地位可以从教育、科学共同体内部、政策、社群网络等多方面入手。而社交媒体时代为性别包容创造了契机,图像、标签话题、情感等传播方式有望成为提高女性科学家的代表性、建设平等多元的科学领域的新着力点。
2024(2):20-31.
摘要:20世纪后半期,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工作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中国的科学教育起源于清末,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各种做法,正在蓬勃发展。目前,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赖于高科技发展带来的助力效应,科幻小说成功带来的眼球效应,以及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教育水平提升带来的时代机遇等。但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现状也存在着科学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以及优秀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历史的科学教育模式、解决前沿化和贴近化的平衡性问题、构建高科技与教育之间的快速“转化”通道、科学教育如何与应试教育共存等角度进行探讨,针对如何构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教育新模式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思考。
2024(2):32-51.
摘要:前沿科技具有两面性,除了先进性外,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部分来自于公众对其认知较为模糊,而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公众认识前沿科技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报道框架在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中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利用媒介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研究选择与区块链和元宇宙技术息息相关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为研究对象,收集人民网、中新网、澎湃网、新浪网、今日头条五个媒体网站共263条新闻报道有效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构相关新闻的报道框架。结果显示,针对NFT技术的报道更多地使用危害框架和进步框架,具有文本话术通俗、客观公正、便于解码等特点。然而,报道也存在科学观点和公共话语缺失,框架和体裁比例不均等问题。
2024(2):52-66.
摘要:当下“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全球能源的大趋势,发展绿色能源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研究绿色能源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将“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能源科技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S-CAD政策评估分析方法,以政策传播研究和专利计量分析相互补充,从政府主导观点角度梳理出政策传播的逻辑链条,对我国所出台的绿色能源科技政策进行系统性评估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024(2):67-83.
摘要:科技创新成果展评价体系作为了解成果展效果和影响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展的完善,扩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能指导科技创新成果展向更高水平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本文在总结前人形成的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体系基础之上,采用“全评价”的分析框架,从形式、内容、效用三个维度对科技创新成果展进行评估,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出指标权重,确立指标体系,并选择2020年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作为案例进行测评。经验证,“全评价”框架下的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具体地对科技创新成果展进行评估和测量。
2024(2):84-104.
摘要:科普影片是一种利用影像媒介,以科学为内容,以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魅力为目标的科学传播形式,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传播学和电影学的理论,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专家〖CD*2〗观众”双视角的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影片立项、影片成果、科普效果3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并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该指标体系旨在为科普影片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参考,有助于提高科普影片的制作和传播水平,促进科普影片的创新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024(2):105-118.
摘要:插图是教科书中教学内容呈现的重要部分,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对于教师和学生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从插图的数量统计、插图呈现方式、教科书不同栏目内容呈现和插图功能四个方面,对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一~六年级(2017~2019年版)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深入统计和分析,发现教科书在插图数量篇幅的设计方面呈现合理,插图呈现方式以照片为主,插图的呈现内容以交流和动手居多,插图呈现的功能以解释为主等。基于以上发现,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教科书插图是创设“真”情境的重要素材、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插图、对教科书上的插图进行二次化处理、让教科书上的插图“动”起来这四项启示和建议。
2024(2):119-137.
摘要:首先,通过对153名职前科学教师和115名在职科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用SPSS分析其培训现状及问题、需求和期待,发现科学教师认同通过科技馆开展教师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访谈7家科技馆的12名工作人员,用NVivo分析其开展科学教师培训的资源优势和动力来源,认为科技馆开展教师培训是应然规划。最后,提出科技馆在科学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中的角色与作用:科技馆可成为职前教师的实训基地和在职教师的校外课堂,科技馆可助力职前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和视野拓展、引导职前教师建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和职业认同感、促进在职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思考与更新、形成馆校合作的培训交流平台。
2024(2):138-148.
摘要:以“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能力”为代表的成功素养,日益成为当下教育的追求目标,而在推动这些成功素养指向的课程改革中,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教学与学科课程共同支撑了成功素养的形成。但在科技馆教学体系中,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涉及课程结构和学习方式大转变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仍属短板。为帮助科技馆的科学教师在短时间内研发出高质量的跨学科课程,更为提高科学教师培育学生成功素养的能力,本文运用跨学科教学理念将中国科技馆多学科型剪纸课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利用展品提出跨学科问题——锚定新课标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并梳理相关知识及能力——依托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步骤——依托教学受众设计学习支架——教师动手实践预测学习成果”的课程优化设计逻辑。课程最终以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践,为科技馆研发、优化、实践跨学科课程提供借鉴。
2024(2):149-163.
摘要:“日心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哥白尼体系的核心观点。然而作为科学史事实,从史料所呈现的哥白尼对其观点的自我认知、其追随者及反对者对其体系的态度来看,都侧重于对“地动”而非“日心”做出评判。哥白尼试图通过赋予地球三重运动,取消托勒密体系中的偏心匀速点以恢复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同时达到对行星运动的合理解释,而非简单地由“地心”转为“日心”。由于哥白尼几乎没有考虑行星和地球运动的动力学问题,他的追随者以此为线索,深入探索天体运动的力学根据,不仅打破了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神话”,还最终提出了一套统一天体运动的连贯力学体系取代了旧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但受19世纪下半叶科学史的辉格叙事影响,人们对哥白尼学说的理解却逐渐从“地动”转变为“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