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服务热线: 0551-63600042
  • 2024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言

      2024(3):0-0.

      摘要 (0) HTML (0) PDF 767.29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AIGC媒介变革环境下科学传播“多元化”趋势研究

      2024(3):1-17.

      摘要 (0) HTML (0) PDF 1.19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科学传播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主要体现在传播者多元化、受众碎片化、渠道多样化、策略分众化以及传播关系复杂化等方面。这些“多元化”发展得益于媒介环境革新所带来的受众赋权、传播去中心化、参与式文化氛围、威权解构等特性。以ChatGPT以及Sora等为代表的AIGC技术的出现被认为进一步改变了当前的媒介生态。而AIGC所带来的新的媒介生态的变革是否推动了或反向影响着当前科学传播正在经历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充分回答。对此,本文从科学传播者、科学传播渠道、科学传播内容(科学知识)以及科学传播关系4 个维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并进一步反思AIGC可能带来的对于科学传播多元化的潜在负面影响。

    • 社会情感、可持续与STEM教育:面向未来科学家培养的3S理念

      2024(3):18-31.

      摘要 (4) HTML (0) PDF 1.14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科学已突破传统界限,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学术圈。它已深入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科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过去那种封闭式的科学文化逐渐失去其合理性。社会对科学家的期望也随之改变,要求他们承担更为广泛和多样的社会责任。仅仅依靠专业研究技能已无法满足这个新时代的需求,面向未来,科学家需要培养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能力,以确保科技事业能够全方位、健康地发展。为培养适应现代场域的科学家,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3S 科学教育理念,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SE/ESD),社会情感学习(SEL)的深度融合。3S理念构建了以STEM为标量、SE为矢量、SEL为张量的科学教育框架,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科学家,以实现科技向善、造福人类的总体目标。3S应当相互促进与融合,可是目前却是各自独立发展,虽已有两两融合的前沿探索,但仍缺乏将三者整体考虑、统筹推进的理念创新。3S通过理念融合、课程融合、方法融合与社会融合,将有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头脑”“志向情怀”与“亲社会性”,为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卓越科学家提供新思路。

    • 指向“科学育人”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

      2024(3):32-49.

      摘要 (1) HTML (0) PDF 1.36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基础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大背景下,基于证据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 “2022版课标”)的解读有助于客观理解科学教育改革趋势。本研究运用NLPIR软件进行文本挖掘,试图获取科学课程2022版课标的特色、导向和功能。研究发现,文本中高权重目标动词能反映不同学段的科学学习进阶要求,高权重名词围绕核心概念认知要求,提取新词能表现强化学习的多元化视角;高频词支持学科核心素养显性化表达,学科核心概念关键词易于被科学观念统摄;愈加明确科学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探究行为;多维度高频词彰显学科育人导向,强调“实践”“技术”,关注“社会”“健康”“美观”。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指引科学学习, 彰显五育并举。

    • 幻想何以被纪实: 科幻纪录片的定义与特征

      2024(3):50-61.

      摘要 (0) HTML (0) PDF 1.13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幻纪录片是一大类特殊的纪录片,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科幻主题纪录片、科幻式纪录片、科幻性纪录片。这三个类型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在纪录片中表达科幻的三种不同方式, 因此不同的纪录片可以属于不同类型但却都具有科幻感,也可以在一个纪录片中同时存在两种甚至三种类型。其之所以可以视为一个大类,是因为其叙事中体现的共同内核:可能世界与未来时态的纪实性。而其核心价值在于反映出来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这也使得科幻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 计量电影学视角下的抗疫主旋律电影研究: 以《中国医生》和《惊心动魄》为例

      2024(3):62-81.

      摘要 (1) HTML (0) PDF 2.08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结合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对影片镜头时长、镜头个数、转场方式和镜头频率等进行计量电影学分析,研究《中国医生》 和《惊心动魄》两部不同时期的抗疫主旋律电影在叙事方式、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主旋律特色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以期为公共灾难性题材电影的主旋律呈现范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研究表明,抗疫主旋律电影的叙事节奏较快,叙事结构多元,在疫情表现和人物表现及医疗专业性表现上呈现出专业化、科学化、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而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构建国家形象是其主要目的。

    • 短视频中的科学家形象建构研究: 以三个不同主体的抖音账号为例

      2024(3):82-96.

      摘要 (0) HTML (0) PDF 1.12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良好塑造不仅关乎科学家精神的厚植与弘扬,而且更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家乃至科学的整体认识与态度。本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选取了三个不同账号主体的抖音账号作为案例,从内在形象、外在形象、职业形象和背景形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短视频平台中的科学家形象构建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以多元化主题呈现科学家形象;二是以丰富的生活展现科学家形象;三是以积极的视角体现科学家形象;四是以多种媒体技术重现科学家形象。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短视频在构建科学家形象时,要塑造生动鲜活的科学家形象、重视科学家的个性特征、加强科学家与公众的互动性。

    • 民国时期科普杂志的传播维度与传播成效研究(1915—1949)

      2024(3):97-112.

      摘要 (0) HTML (0) PDF 2.64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轰开了满清王朝的大门,中国精英阶层面临着如何学习和理解西方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文明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有识之士渴望寻觅和探索一条振兴中国的发展与研究路径。随着民族复兴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科普杂志成为科学启蒙的重要媒介之一。科普杂志的传播者借助“转译”策略,建构科学且规范的文本、直观且易读的图像,通过构建四重传播维度,初步培育及形塑了大众的科学素养,吸引全年龄段的公民参与科学活动,结成科学界、企业界、大众共同参与的科学传播网,以及由人和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的传播网络。本文试图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揭示民国时期科普杂志在传播维度与传播效能方面的成效与不足,为今天的科学传播活动带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 真实的虚假性:在线虚假信息的认识论思考

      2024(3):113-130.

      摘要 (0) HTML (0) PDF 1.17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将其当作首选的信息渠道,使得许多与知识相关的信念都在网络环境中获得并形成。与此同时,在线认知环境中充斥着假新闻、假科学、假照片和假视频以及以巨魔和社交机器人形式出现的假人。本文旨在探讨“此类在线虚假信息如何对知识获取造成威胁”的问题。在“信念沟”视域下梳理和分析虚假信息的类型,及其阻碍知识获取的相关途径,进而指出虚假信息可能会干扰事实、信念与知识确证条件中的一项或多项,解释网络虚假信息对满足知识确证条件的影响。此外,基于数字时代背景,对虚假信息认知威胁的有限性问题进行探索,并从坚持广泛性治理的规制逻辑,强化平台对虚假信息的核查与干预,提升全社会公民媒介与信息素养以及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三个方面,为消解在线虚假信息的认知威胁提供参考建议。

    • 主流媒体介入网络“泛娱乐化”治理探研

      2024(3):131-142.

      摘要 (0) HTML (0) PDF 1.10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虽然一再通过扮演引领者、收集者、揭露者和倡导者等角色,主导网络“泛娱乐化”治理、网罗网络“泛娱乐化”症候、揭开网络“泛娱乐化”面纱,引导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理性娱乐,走出网络“泛娱乐化”误区。但线下治理环节薄弱、后续跟进治理缺失、媒体间层级关系脱节等问题,不但减损了主流媒体参与网络“泛娱乐化”治理的成效,而且也容易导致主流媒体被“泛娱乐化”侵蚀。面对这些问题,可先理清网络“泛娱乐化”主要特征及影响,明确主流媒体介入网络“泛娱乐化”治理动因、 角色及问题,进而再进一步提炼有效的治理策略。

    • 面向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会议综述

      2024(3):143-151.

      摘要 (0) HTML (0) PDF 1.06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通过不断迭代演进,逐步实现了从简单任务处理到复杂内容生成的巨大飞跃。 可以看到,在当今数字时代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 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领域展现出了巨大优势,为其生产变革带来了深刻影响。为迎接该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2024年1月14日,“面向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33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会议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时代下新科普范式的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下新的科学素养、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实践创新及人才培养、人工智能的伦理考量与挑战。 同时,会议也期望通过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和谐、高效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生态系统,为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人才贡献力量。

    • 后记

      2024(3):152-152.

      摘要 (0) HTML (0) PDF 747.95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