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服务热线: 0551-63600042

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科学传播十载,研究成果几何:文献计量学视角的动态解析
    周荣庭,王懂,柏江竹
    2022(1):1-18.
    [摘要](152) [HTML](0) [PDF 14.95 M](298)
    摘要:
    科学传播是共享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相关信息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促进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沟通,参与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愈发凸显。为了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外科学传播发展的状况,跟踪该领域前沿研究进展,对比国内外研究之差异和差距,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共词网络分析和知识图谱等手段,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总结,并从研究机构、学术期刊、作者、国家和地区等不同维度对科学传播的学科建制发展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通过共词网络分析,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议题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以期为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乃至参与其中的公众提供参考和启发。
    2  自媒体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科学传播策略分析: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
    汤欣雯,周慎
    2022(1):63-76.
    [摘要](153) [HTML](0) [PDF 7.86 M](165)
    摘要:
    “生物多样性”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如何使生物多样性议题进入公众视野是实现公众参与保护的核心要点之一。在多元媒体迸发的时代,生物多样性爱好者作为自媒体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科学传播活动或许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自媒体“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作为研究个案进行分析,为当下“生物多样性”相关科学内容的创作、传播与研究提供思路。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四个方面,对其传播策略进行讨论与分析,探讨“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他全球共性挑战话题如何在公众中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
    3  科学家精神融入剧本杀:面向Z世代的科学游戏与思想教育融合路径
    张文艺,张增一
    2023(2):26-41.
    [摘要](94) [HTML](0) [PDF 1.39 M](148)
    摘要:
    剧本杀是一种情景角色扮演游戏,也是Z世代喜闻乐见的社交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符合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特点。基于传播游戏论,探讨科学家精神融入剧本杀在科普内容与形式上的合理性,科学家精神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讲述科学家故事,故事可作为游戏的情景,设置角色和关卡。这是两者结合的核心点。结合相关科学家案例在剧本杀创作叙事和游戏机制方面提出以科学家为主体,围绕科学事件和科学家故事展开,把握好改编尺度,保证史料真实、游戏科学、情节合理,并根据共情和情动理论探讨科学家精神主题剧本杀的科普效果,为具体融入路径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
    4  如何与公众对话:医学科普短视频内容创新生产研究
    周昱瑾,秦枫
    2023(2):57-70.
    [摘要](42) [HTML](0) [PDF 1.36 M](141)
    摘要:
    科普短视频是科学传播的新载体,带来新想象的同时也伴随诸多挑战。长期以来,医学科普位居我国公民科普需求的第一位,故本文以医学科普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选取抖音平台中经过认证、粉丝基数百万以上,且出现频率高、搜索排名靠前的45个医学科普账号,分析医学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特征及问题,并基于对话理论,从对话前提、对话技巧、对话渠道和对话理性四个层面探索内容生产的创新措施。研究发现,目前医学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层面普遍存在学术融合不足、运营思维不足、合作意识不足和价值导向不足四大问题,对此本文为生产者提供了创新生产的策略建议:信息公开、平衡属性、跨界合作、功能探索、传播精神理念等,以期提升优质医学科普内容的产出能力。
    5  STEM领域中女性生涯选择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陈凯,刘思淇
    2023(2):107-124.
    [摘要](49) [HTML](0) [PDF 1.39 M](117)
    摘要:
    STEM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性别差异仍是STEM生涯选择中的显著问题,女性在STEM领域中的生涯选择受到多元化的影响。通过分类梳理大量的国际文献发现:基础教育阶段,女生学习STEM课程和专业选择受到经济压力、自我效能感以及诸多学习和生活因素影响;STEM专业大学女生生涯选择需要面对校园里的性别偏见、大学生课程与教学的不足以及导师支持的缺乏等不利因素;当她们进入职场,自我效能感、社会偏见、家庭责任可能会使她们逃离STEM领域职业。基于以上发现建议:需要家长层面先行认识STEM,向女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发挥校园教育的氛围和理念影响力,激励女生投入STEM学习;社会媒体宣传应正确引导,鼓励女生选择STEM领域。
    6  在传统科学课堂中嵌入可视化的教学方法与案例研究
    徐奇智,张林昕,张淑雅
    2022(1):117-129.
    [摘要](107) [HTML](0) [PDF 9.07 M](115)
    摘要:
    21世纪,在科学教育中使用可视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成为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国外的可视化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K12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在国外可视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知识整合理论,在教学中的添加观念阶段采用了可视化的教学素材,构建了一种能够被国内一线科学教师采用、并适用于包括讲授式课堂和实验室教学等多种教学场景的嵌入可视化教学的模式。本研究还初步验证了该教学模式在对学生学业成绩、课堂参与度和满意度等教学效果方面的正向影响。
    7  美国后真理社会中的科学传播探析
    郭佳楠,赵姗
    2023(2):88-106.
    [摘要](48) [HTML](0) [PDF 1.39 M](113)
    摘要:
    科学与非科学、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设置与沟通交流自20世纪末便成为科学社会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当前后真理的政治与媒体环境中,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不信任和对科学知识的误解越来越少地源于沟通技能,而更多地源于误导性与偏见性信息的广泛传播,错误的沟通技能已经不再是科学传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近几十年来媒体环境中发生的深刻结构变化为参照,通过对后真理概念的现有解释路径的提炼,阐明了后真理时代当前美国科学传播的现实背景,指明美国媒介在进行信息传播中盛行的激烈党派冲突、隐性的党派及意识形态偏见、政治两极分化和出于政治动机的党派推理是其科学传播系统及要素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强化科学传播主体的责任、重视政治传播与科学传播的结合、将科学传播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都是有效化解后真理社会科学传播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
    8  前沿科技成果短视频的创作策略研究:以“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为例
    梁琰,李雅彤,孙大平
    2023(2):12-25.
    [摘要](55) [HTML](0) [PDF 6.41 M](112)
    摘要:
    前沿科学知识及科技成果的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地位同等重要,短视频则在面向公众的前沿科学普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实践作为个案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前沿科技成果的大众传播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视觉、文字、听觉三个传达要素对作品的设计思路与策略进行逐条分析研究,一方面阐释了该视频在不同版本中进行差异化设计背后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结合视频的弹幕内容,评估传达不同的要素在受众层面产生的差异化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前沿科技成果短视频类作品创作建议:重视视觉要素的呈现效果,提升视频中文字要素的可读性,巧妙运用听觉要素的叙事能力。
    9  新文科背景下科学传播专业建设的契机和路径
    张明新,袁向玲
    2023(2):3-11.
    [摘要](53) [HTML](0) [PDF 1.30 M](109)
    摘要:
    科学传播与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紧密相连,与公民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关系密切。我国科学传播专业的建设发展,在专业和学位点数量、人才培养规模与水平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新文科建设为科学传播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和新动能。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科学传播专业发展面临新的契机。本文提出,当下科学传播的专业建设需要从学科设置、建设思维、培养观念、专业布局、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诸方面思考和实施可行的路径。
    10  近来的确很忙: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王锦光
    李广进
    2023(2):155-169.
    [摘要](30) [HTML](0) [PDF 1.73 M](108)
    摘要:
    王锦光是中国高校开创科技史学科的代表性人物,于科技史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厥功至伟。本文通过笔者所藏王锦光致姜长英的亲笔书信、胡道静为其著作而写的推荐手札以及书评剪报等资料,来钩稽王锦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学术往事,用新见史料为其学术生平拾遗补缺。
    11  序言
    汤书昆
    2023(2):ⅰ-ⅳ.
    [摘要](55) [HTML](0) [PDF 1.10 M](107)
    摘要:
    12  议程注意周期视角下中日主流媒体对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报道框架研究: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的转基因报道为例
    吴文汐,魏泽
    2022(1):130-147.
    [摘要](91) [HTML](0) [PDF 9.74 M](105)
    摘要: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20世纪80年代至2018年的转基因议题报道为例,基于议程注意周期,对中日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两份报纸的转基因议题报道同步进入下降期,但上升期并不同步,相较于《朝日新闻》,《人民日报》的转基因报道进入议程注意周期的时间略晚。报道框架亦存在显著差异,《朝日新闻》始终将关切包裹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的报道尽管不断减少对进步包裹的使用,但进步包裹却始终是首要的框架类型。在关切包裹的运用上,《朝日新闻》将妥善管理和公众参与或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则始终最为强调妥善管理。两份报纸都倚重政府和专家等权威信源,但倚重的专家类型有所区别。本研究从两国转基因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现实背景以及两份报纸的办报立场两个层面解释了两份报纸转基因议题报道存在差异的原因。
    13  注册报告在学术期刊领域中的创新建设与启示
    吴悦,程曦
    2023(2):42-53.
    [摘要](82) [HTML](0) [PDF 1.34 M](99)
    摘要:
    注册报告作为新兴的出版模式,近年来已在国外部分学术期刊开始应用,而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分析注册报告的出版模式和发展状况,旨在揭示注册报告在开放科学领域的创新建设以及对国内学术期刊建设的启示。通过文献分析法,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注册报告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及其创新建设,同时也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梳理,并以此展望国内学术期刊建设的发展前景。研究发现,注册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术期刊中的结果偏见和出版偏见,应用的学科领域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或学术期刊对注册报告的出版流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存在标准化流程不完善、注册协议透明度不足以及适用范围受限等问题。研究建议国内学术期刊通过计算机提取元数据方式,重视评审在文章创作中的贡献等,提升期刊的开放报告建设。
    14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教育视角下的审视
    王国燕,王伶妃,袁玥琪
    2022(1):19-31.
    [摘要](82) [HTML](0) [PDF 7.76 M](96)
    摘要:
    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计划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本文以旧纲要(2006—2010—2020年)执行期间历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为基础,从科学教育视角分析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现状和阻碍,试图为新纲要的实施和公民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借鉴。数据分析表明,旧纲要执行期间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10.56%。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越高。互联网逐渐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技场馆的参观人数虽有增加但依旧有限。长期文理分科、应试教育、城乡教育的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了正规科学教育的效果。而非正规学习以单向传播和知识主导型为特征,缺乏公众参与。未来应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科普激励机制,以及推进精准化的公众参与。
    15  我国科普场馆电影节品牌建设创新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为例
    贾硕,王丽,莫小丹,马宇罡
    2023(2):139-152.
    [摘要](50) [HTML](0) [PDF 1.34 M](96)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一些科普场馆陆续举办本地的特效电影节,但是与国际知名特效电影节相比,在品牌化方面还存在差距,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品牌建设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认同理论在科普场馆品牌建设中的应用,并从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管理、品牌传播等方面出发,探索扩大科普场馆特效电影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路径和努力方向,包括策划与创新活动类型、回应观众需求优化品牌体验、维系多方良好合作关系,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以期为国内科普场馆同类特效影院节品牌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6  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
    白宇,李薇
    2022(1):105-116.
    [摘要](72) [HTML](0) [PDF 7.99 M](89)
    摘要:
    科学传播概念的提出与公众理解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在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融媒体手段提高公众对科学议题的关注度,又能帮助公众直接参与到并感知关于科学传播更广泛的议题。但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着三种困境,即传播者缺乏融合思维与科学专业知识,科学传播内容建设较为落后,科学传播模态中技术应用不足。基于此,本文不仅剖析清楚了我国科学传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路径:科学传播者需要具备融合思维,提升科学专业知识素养与叙事技巧。遵循媒体融合传播规律,孵化高质量的内容精品,直击受众。丰富传播技术的应用,打造共生“嵌套系统”,顺应新技术发展潮流,强化科学传播路径。
    17  意大利传播科学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马宗文,唐伟,李航谦,卢亚灵
    2023(2):127-138.
    [摘要](32) [HTML](0) [PDF 1.34 M](88)
    摘要:
    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之一,意大利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高度重视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科学精神被烙刻在民族基因之上。本文介绍意大利传播科学文化的传统,通过立法保障、举办特色科学文化传播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的主阵地功能、科研机构常态化开放等做法和经验,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国内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18  框架盗猎:食品安全信息辟谣的行动困境
    潘楚含,马聪骜
    2023(2):71-87.
    [摘要](40) [HTML](0) [PDF 1.36 M](83)
    摘要:
    在指出“辛吉飞”等自媒体高度风格化的“打假”视频内容可能产生误导并进行辟谣时,“中国食品融媒体报”(以下简称“中食报”)尽可能做到了符合学界主流观点,强调的宏观上注意“主体”“时机”“渠道”“内容”,微观上注意内容的科学性、易读性和情感唤起的辟谣策略,却仍然遭到了舆论的强烈抵抗。本文认为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传播的情境下,辟谣不再是单向的“传受”关系,而是公众与主体间就谣言与辟谣信息不断对话的关系。因此本文借助Nvivo质性研究工具对“中食报”“辛吉飞”的视频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区文本的论证框架进行对比,发现在“辟谣”对话过程中,公众会通过“框架盗猎”的方式,部分地攫取并逆转权威论证框架进行反向论证,使原有的强论证框架几近失效。由于科学信息辟谣中必然存在对表面融贯的伪合理认识进行批驳,而这套论证框架又必然处于被盗猎的风险之中,构成了食品安全信息辟谣的行动困境。
    19  学前STEM教育的另类打开:C4L模式及其开展策略
    董艳,阳思雨,孟南夕
    2022(1):32-48.
    [摘要](41) [HTML](0) [PDF 9.19 M](78)
    摘要:
    近年来,STEM教育逐渐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作为其核心议题的学前STEM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在幼儿STEM教育活动中开展跨学科学习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连接式学习(Connect 4 Learning,C4L)倡导数学、科学、读写能力和社会情感共同发展的4个学习领域,为STEM教育在早期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落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4L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特征与应用价值等进行梳理与分析,尝试探索C4L模式如何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相结合,破解STEM/STEAM教育在学前教育开展的困境,弥补幼小衔接中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失语”等关键问题,以期为我国学前STEM教育的跨学科学习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20  “科学”伪装的利用:对美国“科学神创”运动的反思
    杨正,卫星悦
    2022(1):77-89.
    [摘要](67) [HTML](0) [PDF 7.64 M](71)
    摘要:
    “科学神创”运动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场利用科学来证明神创论的宗教运动。通过历史梳理与文献研究的方法,笔者对这一宗教运动的始末进行分析,试图展示该宗教运动是如何利用“科学”形象作为外套与论战武器,并最终为广大公众所接受的过程。最终,基于“科学神创”运动中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伪科学对于科学的利用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结合当下中国存在的科学谣言,对如何能够有效避免伪科学论断的再次流行进行了思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青年编委招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