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服务热线: 0551-63600042

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课标视野下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探究
    许辰佳
    2024(1):14-26.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643)
    摘要: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教学是利用真实世界中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复杂科学议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法框架,引导学生基于科学观念与方法、综合考量多元视角、通过协商合作最终针对议题形成道德决策或负责任的问题解决方案。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视野下,SSI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的适宜框架,是培养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SSI教学在我国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尚且有限,其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本文提出,针对小学阶段的SSI教学,应当以“态度责任”素养为切入点,基于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科学思维”、“科学观念”、“探究实践”水平的提升。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明确态度责任素养的构成维度,形成相应的评价量规;从非形式推理转向社会科学推理(Socio-Scientific Reasoning,SSR),关注社会科学视角转换(Socio-Scientific Perspective Taking,SSPT)的认知、情感双重面向;融合科学建模与SSI教学,挖掘科学思维与态度责任的相互促进作用。
    2  基于“上瘾模型”的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账号为例
    蔡伟,黄芳
    2024(1):52-68.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505)
    摘要:
    融媒体时代,科普主力军转战短视频赛道,科普短视频成长为公众喜闻乐道的科普形式之一。科普短视频消弭了知识分享的时空藩篱,在科学普及过程中举足轻重,研究影响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有利于科普工作者打造优质科普作品。本研究以“上瘾模型”为理论基础,借助熵权法提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计算公式,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上瘾模型”中触发、行动(用户体验三要素)、投入等维度的部分自变量对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酬赏维度的自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未见显著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加强创作者间的有效合作、平衡科普短视频的公益性与功利性,将有利于短视频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3  科学传播娱乐化表现手段的探究
    翟幼艾
    2024(1):123-136.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477)
    摘要:
    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背景下,科学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科学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在快速化、套餐化、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各自寻找渠道和方法,这些供需关系促进了科学传播娱乐化的快速发展。
    科学传播娱乐化手段的使用一直是这项工作中饱受争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向往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以娱乐的心态来享受科学传播内容带来的快感。那么,科学传播娱乐化与科学传播娱乐性的区别是什么?科学传播娱乐化在使用娱乐化手段的时候要如何达到传播者和接受者双向对等的效果。分析已有的科学传播渠道可以获知其中娱乐化手段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方法的未来可行性。社会环境的转变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了接受者接收传播内容的效率。
    未来科学传播应用娱乐化手段的创新方式是科学传播工作者们需要在实践中研究的重点问题。
    4  科学核心素养导向下人工智能对科学教育的赋能与挑战
    范冬萍,魏崟海
    2024(1):1-13.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475)
    摘要:
    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时代,AI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从教育过程的教、学、评三个核心要素来分析,可分为融入教师教学过程的AI技术、助力学生高效学习的AI技术以及为教学提供更加准确、公平的AI评估技术。AI技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新元素融入科学课程之中并赋能科学教育,则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层面,AI的各种技术为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提供了新手段、新资源以及新机会。然而,AI的使用对科学教育的挑战也日益突出。一是在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教学结果,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二是在教学评价中,需要平衡科学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公平性,并避免进入一种新的“应试教育”。可见,如何让AI对科学教育赋“正能”而避免“负能”,是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
    5  生态文明核心思想融入科学教育游戏的策略研究和应用实践
    姚剑芳
    2024(1):110-122.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416)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解决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实现自然保护。让青少年充分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践行生态保护行为。因此,将生态文明核心思想融入青少年科学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我国持续推进“数字中国”背景下,科学教育游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拼图寻鸟之旅》是一款以“爱鸟、识鸟、辨鸟、护鸟”为主题的益智类游戏,是将生态文明核心思想融入科学教育游戏的成功案例。本文将以建构主义和游戏化学习为理论基础,在分析《拼图寻鸟之旅》游戏四维框架和游戏特点后,对生态文明核心思想融入科学教育游戏设计进行策略分析,提出创造现实情境、设定生态教育目标、提供科学知识资源和引入社交互动机制等方法。
    6  微博平台上传统主流媒体科学类博文的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
    张帆,王晓雅,沈嘉徽,朱孟潇
    2024(1):27-51.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408)
    摘要:
    传统主流媒体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主体,在科学事件报道和科学知识科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了解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在线科学传播的特点和效果,本文探究了主流媒体科学类博文的文本特征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首先,本研究获取了九大官方主流媒体于2021年全年在微博平台上所发布的全部11万余条博文,根据科学传播相关的关键词筛选出6000余条科学类博文。基于LDA对文本数据集进行主题建模分析,归纳出29个一级主题和7个二级主题,得到主流媒体科学传播的整体主题分布情况。具体主题所囊括的意涵显示,主流媒体既对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进行及时且持续的报道,也生产分发与大众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健康等知识普及类内容。其次,本文对抽样得到的样本数据集进行基于人工编码的内容分析,得到样本中每条博文的情感立场和引用源。最后,本文对主题、情感立场和引用源三个文本特征与博文的转发、点赞、评论三个传播效果表征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主题和情感立场对博文的三个传播指标均产生显著影响,引用源则并无显著影响。主题为社会民生类科学知识普及、持正向情感立场的博文的传播效果显著好于其他博文。大众对具有不同文本特征的科学类博文有着不同的传播积极性,与日常生活知识科普密切相关、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7  玩具·镜子·艺术:科普短视频个人创作者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
    李雅筝,史萌
    2024(1):97-109.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393)
    摘要:
    近年来,随着视听新媒体应用服务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短视频成为新的数字内容传播场。在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类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发布了大量优质的科普短视频,是科普新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以该短视频账号为例,尝试在媒介进化论的理论视角下来考察个人用户科普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认为个人用户科普短视频的创作在风格定位层面要发掘特色,科媒融合;内容创作层面应结合热点,深耕遴选;互动交流层面应注重双向互动,多维传播。
    8  怎样讲好科学故事:赵致真和他的《播火录》
    李玉帼
    2024(1):137-150.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368)
    摘要:
    给大众讲述科学史,是进行科学传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式。《播火录》是一部科学史的散文集,讲述了众多相对独立并兼具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真实故事,真实再现了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生动片段。本文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经历切入,通过分析作品的特质,揭示了《播火录》的科学传播价值。
    9  科史哲教育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贡献及融入路径
    田甲乐
    2024(1):69-82.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357)
    摘要: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是对科学在大学教育中扩展的回应,它具有受众性和时代性特征,新时代要求大学通识教育从学科教育走向跨学科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文化教育。科史哲教育是传统的跨学科教育,致力于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研究科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形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理念、提高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科史哲教育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贡献不仅是一种理论旨趣,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学生活动融入通识教育,并积极借鉴公共关系学理论使自己的贡献更容易得到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可和接受。
    10  科学隐喻推动公众理解科学:以人工智能隐喻为例
    方媛媛,赵小凡
    2024(1):83-96.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351)
    摘要:
    科学领域的拓展创新需要构筑联结新旧思维的桥梁,而科学隐喻就是人们借用始源域的相似性来诠释新目标域的迁移载体,可以推动新学科体系概念的创建和推理、提升科学共同体内部沟通以及公众理解科学的效率。本文阐述了科学隐喻的缘起与发展脉络、梳理了其科学创造与传播的功能及支撑这些功能的心理机制,辅之以案例进行论证说明,并对科学隐喻当前的研究和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最后以人工智能作为案例进行深度解析,揭晓该领域基础隐喻和子隐喻在推动公众理解人工智能的关键作用,从而帮助大众真正理解隐喻的认知工具性作用,以及潜移默化中对大众思维和理解科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理论的梳理和案例的实证分析,揭示认知在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论证隐喻在科学理论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11  前 言
    2024(1):0-0.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350)
    摘要:
    12  后 记
    2024(1):151-151.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2340)
    摘要:
    13  女性科学家地位的溯源、抗争与弥合
    王文静,王国燕
    2024(2):1-19.
    [摘要](1) [HTML](0) [PDF 0.00 Byte](1370)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上的相关文献,重点综述了影响女性科学家地位的因素和抗争弥合策略,并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了国内外女性科学家研究的议题与发展演进图谱。发现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女性科学家均有一定关注,相比国外跨学科与社交媒体背景下逐渐凸显的女性科学家议题,国内研究前期以科学哲学、女性主义为研究基调,中期突出量化实证的特征,并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特色。从全球视域看,科学领域的性别偏见、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性别认知、教育体系与意识形态、科学领域的性别气质与角色、新闻媒体中的科学家形象等复杂因素影响着女性科学家地位,改善女性科学家地位可以从教育、科学共同体内部、政策、社群网络等多方面入手。而社交媒体时代为性别包容创造了契机,图像、标签话题、情感等传播方式有望成为提高女性科学家的代表性、建设平等多元的科学领域的新着力点。
    14  对苏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中插图的分析和启示
    王振强,徐文彬,贾明娜,徐金雷
    2024(2):105-118.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1368)
    摘要:
    插图是教科书中教学内容呈现的重要部分,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对于教师和学生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从插图的数量统计、插图呈现方式、教科书不同栏目内容呈现和插图功能四个方面,对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一~六年级(2017~2019年版)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深入统计和分析,发现教科书在插图数量篇幅的设计方面呈现合理,插图呈现方式以照片为主,插图的呈现内容以交流和动手居多,插图呈现的功能以解释为主等。基于以上发现,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教科书插图是创设“真”情境的重要素材、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插图、对教科书上的插图进行二次化处理、让教科书上的插图“动”起来这四项启示和建议。
    15  浅议如何构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教育新模式:从借鉴“他山之石”到实现“自成一格”
    吴苡婷
    2024(2):20-31.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1366)
    摘要:
    20世纪后半期,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工作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中国的科学教育起源于清末,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各种做法,正在蓬勃发展。目前,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赖于高科技发展带来的助力效应,科幻小说成功带来的眼球效应,以及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教育水平提升带来的时代机遇等。但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现状也存在着科学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以及优秀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历史的科学教育模式、解决前沿化和贴近化的平衡性问题、构建高科技与教育之间的快速“转化”通道、科学教育如何与应试教育共存等角度进行探讨,针对如何构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教育新模式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思考。
    16  前沿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新闻报道框架研究:以五大媒体网站的NFT报道为例
    邓晚晴,沈轩怡,程曦
    2024(2):32-51.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1364)
    摘要:
    前沿科技具有两面性,除了先进性外,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部分来自于公众对其认知较为模糊,而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公众认识前沿科技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报道框架在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中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利用媒介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研究选择与区块链和元宇宙技术息息相关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为研究对象,收集人民网、中新网、澎湃网、新浪网、今日头条五个媒体网站共263条新闻报道有效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构相关新闻的报道框架。结果显示,针对NFT技术的报道更多地使用危害框架和进步框架,具有文本话术通俗、客观公正、便于解码等特点。然而,报道也存在科学观点和公共话语缺失,框架和体裁比例不均等问题。
    17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吴文忠,王梦倩
    2024(2):84-104.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1362)
    摘要:
    科普影片是一种利用影像媒介,以科学为内容,以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魅力为目标的科学传播形式,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传播学和电影学的理论,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专家〖CD*2〗观众”双视角的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影片立项、影片成果、科普效果3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并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该指标体系旨在为科普影片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参考,有助于提高科普影片的制作和传播水平,促进科普影片的创新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18  科技创新成果展“全评价”分析框架评价体系的构建
    张迪,曾雷霄,韩慧,吴一波
    2024(2):67-83.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1360)
    摘要:
    科技创新成果展评价体系作为了解成果展效果和影响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展的完善,扩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能指导科技创新成果展向更高水平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本文在总结前人形成的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体系基础之上,采用“全评价”的分析框架,从形式、内容、效用三个维度对科技创新成果展进行评估,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出指标权重,确立指标体系,并选择2020年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作为案例进行测评。经验证,“全评价”框架下的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具体地对科技创新成果展进行评估和测量。
    19  用跨学科教学理念优化科技馆多学科课程的实践探索
    李广进
    2024(2):138-148.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1360)
    摘要:
    以“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能力”为代表的成功素养,日益成为当下教育的追求目标,而在推动这些成功素养指向的课程改革中,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教学与学科课程共同支撑了成功素养的形成。但在科技馆教学体系中,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涉及课程结构和学习方式大转变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仍属短板。为帮助科技馆的科学教师在短时间内研发出高质量的跨学科课程,更为提高科学教师培育学生成功素养的能力,本文运用跨学科教学理念将中国科技馆多学科型剪纸课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利用展品提出跨学科问题——锚定新课标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并梳理相关知识及能力——依托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步骤——依托教学受众设计学习支架——教师动手实践预测学习成果”的课程优化设计逻辑。课程最终以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践,为科技馆研发、优化、实践跨学科课程提供借鉴。
    20  基于S-CAD方法的科技政策评估——以“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能源研究为例
    董梦苑,汤书昆
    2024(2):52-66.
    [摘要](0) [HTML](0) [PDF 0.00 Byte](1359)
    摘要:
    当下“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全球能源的大趋势,发展绿色能源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研究绿色能源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将“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能源科技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S-CAD政策评估分析方法,以政策传播研究和专利计量分析相互补充,从政府主导观点角度梳理出政策传播的逻辑链条,对我国所出台的绿色能源科技政策进行系统性评估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