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服务热线: 0551-63600042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发行周期:季刊
  • 快捷分类: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 创刊时间:
  • 邮发代号:
  • 出版地区:安徽合肥
  • 期刊开本:
  • 出版单位:《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编辑部
  • 发行单位:《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编辑部
    全选
    显示模式: |
    • 序言

      汤书昆

      2023(2):ⅰ-ⅳ, DOI:

      摘要:

    • 新文科背景下科学传播专业建设的契机和路径

      张明新,袁向玲

      2023(2):3-11, DOI:

      摘要:

      科学传播与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紧密相连,与公民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关系密切。我国科学传播专业的建设发展,在专业和学位点数量、人才培养规模与水平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新文科建设为科学传播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和新动能。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科学传播专业发展面临新的契机。本文提出,当下科学传播的专业建设需要从学科设置、建设思维、培养观念、专业布局、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诸方面思考和实施可行的路径。

    • 前沿求索
    • 前沿科技成果短视频的创作策略研究:以“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为例

      梁琰,李雅彤,孙大平

      2023(2):12-25, DOI:

      摘要:

      前沿科学知识及科技成果的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地位同等重要,短视频则在面向公众的前沿科学普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实践作为个案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前沿科技成果的大众传播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视觉、文字、听觉三个传达要素对作品的设计思路与策略进行逐条分析研究,一方面阐释了该视频在不同版本中进行差异化设计背后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结合视频的弹幕内容,评估传达不同的要素在受众层面产生的差异化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前沿科技成果短视频类作品创作建议:重视视觉要素的呈现效果,提升视频中文字要素的可读性,巧妙运用听觉要素的叙事能力。

    • 科学家精神融入剧本杀:面向Z世代的科学游戏与思想教育融合路径

      张文艺,张增一

      2023(2):26-41, DOI:

      摘要:

      剧本杀是一种情景角色扮演游戏,也是Z世代喜闻乐见的社交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符合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特点。基于传播游戏论,探讨科学家精神融入剧本杀在科普内容与形式上的合理性,科学家精神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讲述科学家故事,故事可作为游戏的情景,设置角色和关卡。这是两者结合的核心点。结合相关科学家案例在剧本杀创作叙事和游戏机制方面提出以科学家为主体,围绕科学事件和科学家故事展开,把握好改编尺度,保证史料真实、游戏科学、情节合理,并根据共情和情动理论探讨科学家精神主题剧本杀的科普效果,为具体融入路径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

    • 注册报告在学术期刊领域中的创新建设与启示

      吴悦,程曦

      2023(2):42-53, DOI:

      摘要:

      注册报告作为新兴的出版模式,近年来已在国外部分学术期刊开始应用,而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分析注册报告的出版模式和发展状况,旨在揭示注册报告在开放科学领域的创新建设以及对国内学术期刊建设的启示。通过文献分析法,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注册报告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及其创新建设,同时也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梳理,并以此展望国内学术期刊建设的发展前景。研究发现,注册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术期刊中的结果偏见和出版偏见,应用的学科领域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或学术期刊对注册报告的出版流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存在标准化流程不完善、注册协议透明度不足以及适用范围受限等问题。研究建议国内学术期刊通过计算机提取元数据方式,重视评审在文章创作中的贡献等,提升期刊的开放报告建设。

    • 理论探究
    • 如何与公众对话:医学科普短视频内容创新生产研究

      周昱瑾,秦枫

      2023(2):57-70, DOI:

      摘要:

      科普短视频是科学传播的新载体,带来新想象的同时也伴随诸多挑战。长期以来,医学科普位居我国公民科普需求的第一位,故本文以医学科普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选取抖音平台中经过认证、粉丝基数百万以上,且出现频率高、搜索排名靠前的45个医学科普账号,分析医学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特征及问题,并基于对话理论,从对话前提、对话技巧、对话渠道和对话理性四个层面探索内容生产的创新措施。研究发现,目前医学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层面普遍存在学术融合不足、运营思维不足、合作意识不足和价值导向不足四大问题,对此本文为生产者提供了创新生产的策略建议:信息公开、平衡属性、跨界合作、功能探索、传播精神理念等,以期提升优质医学科普内容的产出能力。

    • 框架盗猎:食品安全信息辟谣的行动困境

      潘楚含,马聪骜

      2023(2):71-87, DOI:

      摘要:

      在指出“辛吉飞”等自媒体高度风格化的“打假”视频内容可能产生误导并进行辟谣时,“中国食品融媒体报”(以下简称“中食报”)尽可能做到了符合学界主流观点,强调的宏观上注意“主体”“时机”“渠道”“内容”,微观上注意内容的科学性、易读性和情感唤起的辟谣策略,却仍然遭到了舆论的强烈抵抗。本文认为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传播的情境下,辟谣不再是单向的“传受”关系,而是公众与主体间就谣言与辟谣信息不断对话的关系。因此本文借助Nvivo质性研究工具对“中食报”“辛吉飞”的视频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区文本的论证框架进行对比,发现在“辟谣”对话过程中,公众会通过“框架盗猎”的方式,部分地攫取并逆转权威论证框架进行反向论证,使原有的强论证框架几近失效。由于科学信息辟谣中必然存在对表面融贯的伪合理认识进行批驳,而这套论证框架又必然处于被盗猎的风险之中,构成了食品安全信息辟谣的行动困境。

    • 美国后真理社会中的科学传播探析

      郭佳楠,赵姗

      2023(2):88-106, DOI:

      摘要:

      科学与非科学、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设置与沟通交流自20世纪末便成为科学社会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当前后真理的政治与媒体环境中,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不信任和对科学知识的误解越来越少地源于沟通技能,而更多地源于误导性与偏见性信息的广泛传播,错误的沟通技能已经不再是科学传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近几十年来媒体环境中发生的深刻结构变化为参照,通过对后真理概念的现有解释路径的提炼,阐明了后真理时代当前美国科学传播的现实背景,指明美国媒介在进行信息传播中盛行的激烈党派冲突、隐性的党派及意识形态偏见、政治两极分化和出于政治动机的党派推理是其科学传播系统及要素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强化科学传播主体的责任、重视政治传播与科学传播的结合、将科学传播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都是有效化解后真理社会科学传播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

    • STEM领域中女性生涯选择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陈凯,刘思淇

      2023(2):107-124, DOI:

      摘要:

      STEM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性别差异仍是STEM生涯选择中的显著问题,女性在STEM领域中的生涯选择受到多元化的影响。通过分类梳理大量的国际文献发现:基础教育阶段,女生学习STEM课程和专业选择受到经济压力、自我效能感以及诸多学习和生活因素影响;STEM专业大学女生生涯选择需要面对校园里的性别偏见、大学生课程与教学的不足以及导师支持的缺乏等不利因素;当她们进入职场,自我效能感、社会偏见、家庭责任可能会使她们逃离STEM领域职业。基于以上发现建议:需要家长层面先行认识STEM,向女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发挥校园教育的氛围和理念影响力,激励女生投入STEM学习;社会媒体宣传应正确引导,鼓励女生选择STEM领域。

    • 实践知鉴
    • 意大利传播科学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马宗文,唐伟,李航谦,卢亚灵

      2023(2):127-138, DOI:

      摘要:

      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之一,意大利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高度重视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科学精神被烙刻在民族基因之上。本文介绍意大利传播科学文化的传统,通过立法保障、举办特色科学文化传播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的主阵地功能、科研机构常态化开放等做法和经验,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国内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 我国科普场馆电影节品牌建设创新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为例

      贾硕,王丽,莫小丹,马宇罡

      2023(2):139-152, DOI: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一些科普场馆陆续举办本地的特效电影节,但是与国际知名特效电影节相比,在品牌化方面还存在差距,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品牌建设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认同理论在科普场馆品牌建设中的应用,并从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管理、品牌传播等方面出发,探索扩大科普场馆特效电影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路径和努力方向,包括策划与创新活动类型、回应观众需求优化品牌体验、维系多方良好合作关系,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以期为国内科普场馆同类特效影院节品牌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史海撷英
    • 近来的确很忙: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王锦光

      李广进

      2023(2):155-169, DOI:

      摘要:

      王锦光是中国高校开创科技史学科的代表性人物,于科技史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厥功至伟。本文通过笔者所藏王锦光致姜长英的亲笔书信、胡道静为其著作而写的推荐手札以及书评剪报等资料,来钩稽王锦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学术往事,用新见史料为其学术生平拾遗补缺。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想象何以被纪实——科幻纪录片的定义与特征

      殷俊

      DOI:

      摘要:

      科幻纪录片是一大类特殊的纪录片,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科幻主题纪录片,科幻式纪录片,科幻性纪录片。其之所以可以视为一个大类,是因为其叙事中体现的共同内核:可能世界和未来时态的纪实性,而其核心价值在于反映出来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这也使得科幻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 1
      • 2
      • 3
    • 前沿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新闻报道框架研究:以五大媒体网站的NFT报道为例

      邓晚晴, 沈轩怡, 程曦

      DOI:

      摘要:

      前沿科技具有两面性,在先进的同时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部分来自于公众对其认知较为模糊,而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公众认识前沿科技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报道框架在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中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利用媒介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研究选择与区块链和元宇宙技术息息相关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为研究对象,收集人民网、中新网、澎湃网、新浪网、今日头条五个媒体网站共263条新闻报道有效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构相关新闻的报道框架。结果显示,针对NFT技术的报道更多地使用危害框架和进步框架,具有文本话术通俗、客观公正、便于解码等特点。然而,报道也存在科学观点和公共话语缺失,框架和体裁比例不均等问题。

      • 1
      • 2
      • 3
    • 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的“科学育人”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

      陈凯, 林佳依

      DOI:

      摘要:

      中国基础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大背景下,基于证据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有助于客观理解科学教育改革趋势。运用NLPIR软件对其进行文本挖掘,试图获取科学新课标的特色、导向和功能。研究发现:文本中高权重目标动词能反映不同学段的科学学习进阶要求,高权重名词围绕核心概念认知要求,提取新词能表现强化学习的多元化视角;高频词支持学科核心素养显性化表达,学科核心概念关键词有助于统摄科学观念;愈加明确科学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探究行为;多维度高频词彰显学科育人导向,强调“实践”“技术”,关注“社会”“健康”“美观”。在此基础上得到结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指引科学学习,彰显五育并举。

      • 1
      • 2
      • 3
    • 女性科学家:性别不平等的溯源、抗争与弥合

      王文静, 王国燕

      DOI:

      摘要:

      新冠带来的居家办公模式加剧了女性科学家在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挑战。为了厘清科学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争议,思考女性科学家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根源与解决策略,研究系统梳理了国际与国内相关文献,从全球视域下女性科学家边缘化问题的特征、影响因素溯源和抗争弥合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女性科学家的边缘性地位在学科发展、学术引用、合作网络以及职业留存率等方面均有所体现。科学领域的性别偏见、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性别认知、教育体系与意识形态、科学领域的性别气质与角色,新闻媒体中的科学家形象等复杂因素影响着女性科学家地位。早期教育对科学兴趣的多方引导、对学术共同体中招聘和职业发展中的积极干预、为女性提供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政策保障,以及女性科学家网络与社群的支持,都将成为改善女性科学家不平等地位的重要途径。同时,社交媒体时代为性别包容的创造了契机,图像与标签话题有望成为对抗科学领域性别歧视的新方式。

      • 1
      • 2
      • 3
    • 民国科普杂志的传播维度与传播成效研究(1915-1949)

      胡文亮

      DOI:

      摘要:

      随着民族复兴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科普杂志成为科学启蒙的重要媒介之一。科普杂志的传播者借助“转译”策略,建构科学且规范的文本、直观且易读的图像,通过构建四重传播维度,初步培育及形塑了大众的科学素养,吸引全年龄段的公民参与科学活动,结成科学界、企业界、大众共同参与的科学传播网,以及由人和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的传播网络。本文试图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揭示民国科普杂志在传播维度与传播效能方面的成效与不足,为今天的科学传播活动带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 1
      • 2
      • 3
    • 研究生科学教育学位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以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为例

      王振强, 徐文彬, 倪筱妤

      DOI:

      摘要:

      通过对1998—2022年共1111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研究生科学教育学位论文研究以多主题的综合研究为主,教学研究和课程研究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总体发现学位论文撰写在基本框架和思路尚且完整。然而,同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注意:选题有现实意义,理论价值定位模糊;问题方式多样,问题界定有待加强;研究思路设计完整性欠缺;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存在误区;研究结果与结论建议混淆;部分提出的建议缺乏可行性。基于以上问题,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提出如下建议:关注研究选题的时代性与问题的真实性;重视研究设计的系统性与整体性;重视学习进阶和探究实践;确保问题—结果—结论—建议内在一致性;遵守学术论文规范性与严谨性。

      • 1
      • 2
      • 3
    • 科技馆在科学教师培训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

      黄雁翔, 聂海林, 郭子葳, 杨伊曼, 吴巧丽

      DOI:

      摘要:

      首先,通过对153名职前科学教师和115名在职科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用SPSS分析其培训现状及问题、需求及期待,发现科学教师认同科技馆开展教师培训。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访谈7家科技馆的12名工作人员,用Nvivo分析其开展科学教师培训的资源优势和动力来源,认为科技馆开展教师培训是应然规划。最后,提出科技馆在科学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中的角色与作用。

      • 1
      • 2
      • 3
    • 从借鉴“他山之石”到实现“自成一格” 浅议如何构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科学教育新模式

      吴苡婷

      DOI:

      摘要:

      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工作比较成熟,都有各自的体系,美国制定了2061计划,法国通过《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础》法案,德国注重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和实验教育,日本的科学教育模式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贯通性连续培养模式。中国的科学教育起源于清末,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各种做法,今天正在蓬勃发展中。目前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优势有高科技发展带来的助力效应、科幻小说的成功带来的眼球效应和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教育水平提升带来的机遇。但是也存在着科学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以及优秀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如何构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科学教育新模式?本文从打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历史的科学教育模式、解决前沿化和贴近化的平衡问题、构建高科技与教育之间的快速“转化”通道、科学教育如何与应试教育共存等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思考。

      • 1
      • 2
      • 3
    •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吴文忠, 王梦倩

      DOI:

      摘要:

      科普影片是一种利用影像媒介,以科学为内容,以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魅力为目标的科学传播形式,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传播学和电影学的理论,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专家-观众”双视角的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影片立项、影片成果、科普效果三个一级维度,以及8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该指标体系旨在为科普影片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参考,有助于提高科普影片的制作和传播水平,促进科普影片的创新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 1
      • 2
      • 3
    • 科技创新成果展“全评价”分析框架评价体系的构建

      张迪, 曾雷霄, 韩慧, 吴一波

      DOI:

      摘要:

      科技创新成果展评价体系作为了解成果展效果和影响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不仅可以指导科技创新成果展向更高水平发展,还能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展的完善,扩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体系基础之上,采用“全评价”的分析框架,从形式、内容、效用三个角度对科技创新成果展进行评估,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出指标权重,确立指标体系,并选择2020年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作为案例进行测评,经验证,“全评价”框架下的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具体地对科技创新成果展进行评估和测量。

      • 1
      • 2
      • 3
    • 用跨学科教学理念优化科技馆多学科课程的实践探索

      李广进

      DOI:

      摘要:

      以“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能力”为代表的成功素养,日益成为当下教育的目标追求,而在推动这些成功素养指向的课程改革中,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教学与学科课程共同支撑了成功素养的形成。但在科技馆教学体系中,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涉及到课程结构和学习方式大转变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仍属短板。为帮助科技馆的科学教师在短时间内研发出高质量的跨学科课程,更为提高科学教师培育学生成功素养的能力,本文运用跨学科教学理念将中国科技馆多学科型剪纸课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利用展品提出跨学科问题——锚定新课标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并梳理相关知识及能力——依托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步骤——依托教学受众设计学习支架——教师动手实践预测学习成果”的课程优化设计逻辑。课程最终以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践,为科技馆研发、优化、实践跨学科课程提供借鉴。

      • 1
      • 2
      • 3
    • 新课标视野下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探究

      许辰佳

      DOI:

      摘要: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教学是利用真实世界中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复杂科学议题培养学生科学河素养的教学法框架,引导学生基于科学观念与方法、综合考量多元视角、通过协商合作最终针对议题形成道德决策或负责任的问题解决方案。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视野下,SSI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的适宜框架,是培养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SSI教学在我国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尚且有限,其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本文提出,针对小学阶段的SSI教学,应当以“态度责任”素养为切入点,基于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思维”、“科学观念”、“探究实践”水平的提升。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明确态度责任素养的构成维度,形成相应的评价量规;从非形式推理转向社会科学推理(socio-scientific reasoning),关注社会科学视角转换(socio-scientific perspective taking, SSPT)的认知、情感双重面向;融合科学建模与SSI教学,挖掘科学思维与态度责任的相互促进作用。

      • 1
      • 2
      • 3
    • 生态文明核心思想融入科学教育游戏的策略研究和应用实践

      姚剑芳

      DOI:

      摘要:

      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解决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将生态文明核心思想融入青少年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我国持续推进“数字中国”背景下,科学教育游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拼图寻鸟之旅》一款以“爱鸟、识鸟、辨鸟、护鸟”为主题的益智类游戏,是将生态文明核心思想融入科学教育游戏的成功案例。本文将以建构主义和游戏化学习为理论基础,以《拼图寻鸟之旅》为应用实践,对生态文明核心思想融入科学教育游戏设计进行策略分析,提出创造现实情境、设定生态教育目标、提供科学知识资源和引入社交互动机制等方法。

      • 1
      • 2
      • 3
    • 科学隐喻推动公众理解科学 ——以人工智能隐喻为例

      方媛媛, 赵小凡

      DOI:

      摘要: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最早作为文学和修辞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被视为修辞或者美化手段。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人类认识到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处于交际和认知的核心。科学领域需要借助隐喻来构建新旧思维的桥梁,而科学隐喻就是人们借用始源域的相似性来诠释目标域的新认知活动,从而推动新学科体系概念的构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沟通以及公众理解科学的提升。文章阐述了科学隐喻的研究缘起与发展脉络、梳理了其特点及科学创造与传播的功能,并以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作为案例,解析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隐喻和子隐喻,以及支撑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哲学思考中所映射的隐喻体系,揭晓隐喻在促进科技创新与推动公众理解科学中的关键作用。

      • 1
      • 2
      • 3
    • 科学传播娱乐化表现手段的探究

      翟幼艾

      DOI:

      摘要:

      科学传播工作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的趋势下,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科学传播者,还是接受者在快速化、套餐化、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各自寻找渠道和方法,这些供需关系之间的产生促进了科学传播娱乐化的快速发展。 科学传播娱乐化手段的使用一直是这项工作中饱受争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向往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娱乐的心态来享受科学传播内容带来的快感。那么,什么样的娱乐化手段是适合科学传播者使用的,什么样的娱乐化方式是适合接受者接受的?在已有的科学传播渠道中进行分析可以获知其中娱乐化手段的效果,并分析未来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科学传播娱乐化也将在这种供需关系之间向一个平衡状态发展。如何把供需关系达到一定平衡状态,使科学传播在二者之间获得一种良好的效果,是科学传播工作者们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研究的重点问题。

      • 1
      • 2
      • 3
    • 玩具·镜子·艺术:科普短视频个人创作者的内容生产与传播 ——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

      李雅筝, 史萌

      DOI:

      摘要:

      近年来,随着视听新媒体应用服务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短视频成为新的数字内容传播场。在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类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发布了大量优质的科普短视频,是科普新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以该短视频账号为例,尝试在媒介进化论的理论视角下来考察个人用户科普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认为个人用户科普短视频的创作在风格定位层面要发掘特色,科媒融合;内容创作层面应结合热点,深耕遴选;互动交流层面应注重双向互动,多维传播。

      • 1
      • 2
      • 3
    • 科技馆电影节品牌建设实践与思考

      主编

      DOI:

      摘要:

      本文主要结合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品牌建设案例,从品牌定位、品牌管理、品牌传播3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我国科技馆电影节品牌建设之路提供参考,提升特效电影的质量和效益,在国际科技馆特效电影领域里影响力,以及我国科技馆特效影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 1
      • 2
      • 3
    • 社交媒体新闻文本中科学话题的识别与溯源——基于九大官方媒体微博博文的主题分析

      张帆, 王晓雅, 沈嘉徽, 朱孟潇

      DOI:

      摘要:

      随着文本挖掘和分析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上海量的新闻文本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洞察。本文获取了九大官方主流媒体于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3日在微博平台上所发布的十一万余条博文,对其进行基于LDA的主题建模分析。以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议题在新闻文本中的呈现和构建为切入点,本文依托网络议程设置理论对新闻本文中的科学主题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得到每个媒体的科学主题分布情况和每个科学主题下各媒体的贡献情况。研究发现,所有博文可以归纳为五大高级主题和二十个初始主题,五大主题中的新冠疫情主题和科技教育主题具有浓厚的科学属性,下辖的八个初始主题围绕着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范电信诈骗、航空航天等科学议题展开。这八个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相关主题下的博文数量在九大媒体中的占比从二成到五成不等,具体主题的占比情况也各具媒体特色。不同科学主题下各媒体博文数量贡献占比情况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体现了媒体间在科学议题上的通力协作和合理配置。总体而言,九大媒体在社交媒体上的科学议题议程设置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响应性和适配性。媒体们及时呼应公众对科学讯息的需求,结合公众当下的信息获取习惯进行高效精准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

      • 1
      • 2
      • 3
    • 意大利传播科学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马宗文

      DOI:

      摘要:

      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之一,意大利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高度重视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科学精神被烙刻在民族基因。通过介绍意大利传播科学文化的传统,以及通过立法保障、举办特色科学文化传播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的主阵地功能、科研机构常态化开放等做法和经验,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国内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 1
      • 2
      • 3
    • STEM领域中女性生涯选择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陈凯, 刘思淇

      DOI:

      摘要:

      STEM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性别差异仍是STEM生涯选择中的显著问题,女性在STEM领域中的生涯选择受到多元化的影响。通过大量国际文献的分类梳理发现:基础教育阶段,女生学习STEM课程和专业选择受到经济压力、自我效能感以及诸多学习和生活因素影响;STEM专业大学女生生涯选择需要面对校园里的性别偏见、大学生课程与教学的不足以及导师支持的缺乏等不利因素;当她们进入职场,自我效能感、社会偏见、家庭责任可能会使她们逃离STEM领域职业。

      • 1
      • 2
      • 3
    • 科学家精神融入剧本杀:面向Z世代的科学游戏与思想教育融合路径

      张文艺, 张增一

      DOI:

      摘要:

      剧本杀是一种情景角色扮演游戏,也是Z世代喜闻乐见的社交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符合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特点。基于传播游戏论探讨科学家精神融入剧本杀在科普内容与形式上的合理性,科学家精神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讲述科学家故事,故事可作为游戏的情景,设置角色和关卡。这是两者结合的核心点。结合相关科学家案例在剧本杀创作叙事和游戏机制方面提出以科学家为主体,围绕科学事件和科学家故事展开,把握好改变尺度,保证史料真实、游戏科学、情节合理,并根据共情和情动理论探讨了科学家精神主题剧本杀的科普效果,为具体融入路径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 1
      • 2
      • 3
    • 美国后真理社会中的科学传播探析

      郭佳楠

      DOI:

      摘要:

      科学与非科学、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设置与沟通交流自20世纪末便成为科学社会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当前后真理的政治与媒体环境中,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不信任和对科学知识的误解越来越少地源于沟通技能,而更多地源于误导性与偏见性信息的广泛传播,错误的沟通技能已经不再是科学传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近几十年来媒体环境中发生的深刻结构变化为参照,通过对后真理概念的现有解释路径的提炼,阐明了后真理时代当前美国科学传播的现实背景,指明美国媒介在进行信息传播中盛行的激烈党派冲突、隐性的党派及意识形态偏见、政治两极分化和出于政治动机的党派推理是其科学传播系统及要素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强化科学传播主体的责任、重视政治传播与科学传播的结合、将科学传播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都是有效化解后真理社会科学传播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

      • 1
      • 2
      • 3
    • (第二届科传科教青年论坛)框架盗猎:食品安全信息辟谣的行动困境

      潘楚含

      DOI:

      摘要:

      在指出“辛吉飞”等自媒体高度风格化的“打假”视频内容可能产生误导并进行辟谣时,“中国食品融媒体报”(以下简称“中食报”)尽可能做到了符合学界主流观点强调的宏观上注意“主体”“时机”“渠道”“内容”,微观上注意内容的科学性、易读性和情感唤起的辟谣策略,却仍然遭到了舆论的强烈抵抗。本文认为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传播的情境下,辟谣不再是单向的“传—受”关系,而是公众与主体间就谣言与辟谣信息不断对话的关系。因此本文借助Nvivo质性研究工具对“中食报”、“辛吉飞”的视频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区文本的论证框架进行对比,发现在“辟谣”对话过程中,公众会通过“框架盗猎”的方式,部分地攫取并逆转权威论证框架进行反向论证,使原有的强论证框架几近失效。由于科学信息辟谣中必然存在对表面融贯的伪合理认识进行批驳,而这套论证框架又必然处于被盗猎的风险之中,构成了食品安全信息辟谣的行动困境。

      • 1
      • 2
      • 3
    • 用户科普类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TAM和VAM模型

      王培培, 陈海涛, 张勇军

      DOI:

      摘要:

      网络信息时代,知识付费逐渐普及并成为一种风尚,然而科普知识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门类,目前还未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本文基于TAM和VAM模型的理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用户科普类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内容生态可以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费用、人际影响可以显著正向影响付费意愿;感知风险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平台信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感知有用性在内容生态与付费意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优质内容+技术赋能,构建精准科普知识需求适配机制;制定合理化、差异化的定价机制;线上线下联动,建立分散式传播体系。

      • 1
      • 2
      • 3
    • 近来的确很忙:1980年代初期的王锦光

      李广进

      DOI:

      摘要:

      王锦光是中国高校开创科技史学科的代表性人物,他在杭州大学培养物理学史研究生的同时还开设了“中国科技史”选修课,于科技史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厥功至伟。本文通过笔者所藏王锦光致姜长英的亲笔书信、胡道静为其著作而写的推荐手札、以及书评剪报等资料,来勾稽王锦光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学术往事,用新见史料为其学术生平拾遗补缺。

      • 1
      • 2
      • 3
    • 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的调查

      褚建勋, 王晨阳

      DOI:

      摘要:

      研究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该群体的新冠疫苗科普工作。目前,对信息搜寻行为中情感因素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善,对恐惧的作用缺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正向影响恐惧;恐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新冠疫苗在线科普信息搜寻意愿;面对新冠疫苗负面信息,女性恐惧感高于男性,年龄与恐惧和搜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女性、人文社科类学生具有更强的搜寻意愿。建议:第一,新冠疫苗科普信息传播应以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关切、缓解公众恐惧为首要目标,切断“信息疫情”的蔓延;第二,可适当采用恐惧诉求,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第三,要提升男性搜寻意愿,针对男性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开展精准科普,也要缓解女性恐惧感。

      • 1
      • 2
      • 3
    • 科技创新团队与城市创新环境的互动研究——以中国科大量子团队为例

      沈晓萱, 祝秀丽, 范琼

      DOI:

      摘要:

      科技创新团队是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主体之一,能够在科技创新的突破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其与城市创新环境的建设发展也存在着互动关系。本文锚定中国科大量子团队,进行跟踪研究并展开相关调查和分析,分析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城市创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从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人才教育四方面对团队发展的城市环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团队对城市创新环境互动关系。

      • 1
      • 2
      • 3
    • 终身教育背景下科普场馆开展老年教育的思考

      许璐

      DOI:

      摘要: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而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热潮正在掀起,老年群体科学素质短板愈发凸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颁布,为科普场馆践行“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明确“终身教育”、“老年人”和“老年教育”等相关概念,梳理了日本和我国对老年教育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目前老年群体的科普存在有四方面问题,最后对科普场馆如何开展老年教育进行了思考,通过对山西地质博物馆、北京文博交流馆、山西博物院的具体展览和活动进行案例分析,指出科普场馆在做好理念认识、硬件设施基础上,要大力创新开展适老活动,立足本身特色,积极与社区和老年大学整合相关资源,大力拓展老年志愿服务,为促进“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实践提奠定坚实基础。

      • 1
      • 2
      • 3
    • 循环miRNA作为糖尿病脑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孟开顺

      DOI:

      摘要:

      目的:研究糖尿病脑病外周血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情况,探讨miRNA-368对糖尿病脑病的预测效果。方法: qRT-PCR检测miRNA-368在糖尿病脑病中外周血血清的表达,并将miRNA-368转染到糖尿病脑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然后通过qRT-PCR检测转染效率。采取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NA-368对糖尿病脑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iRNA-368对糖尿病脑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结果:27例患者糖尿病脑病组织miRNA-368的相对表达量为1.402,95% CI为0.363~0.595。miRNA-368相对表达量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糖尿病血糖脑病患者的miRNA-368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糖尿病患者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NA-368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糖尿病脑病之间具有有关;qRT-PCR显示,糖尿病脑病组织和糖尿病脑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miRNA-368的表达明显上调。si-miRNA-368干预后,糖尿病脑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率增加。结论:miRNA-368在糖尿病脑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促进了糖尿病脑病的发生发展。

      • 1
      • 2
      • 3
    • 科史哲教育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贡献及融入路径

      田甲乐

      DOI:

      摘要: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是对科学在大学教育中扩展的回应,它具有受众性和时代性特征,新时代要求大学通识教育从学科教育走向跨学科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文化教育。科史哲教育是传统的跨学科教育,致力于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研究科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形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理念、提高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科史哲教育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贡献不仅是一种理论旨趣,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学生活动融入通识教育,并积极借鉴公共关系学理论使自己的贡献更容易得到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可和接受。

      • 1
      • 2
      • 3
    • 基于“上瘾模型”的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 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账号为例

      蔡伟, 黄芳

      DOI:

      摘要:

      融媒体时代,研究影响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有利于科普工作者打造优质科普作品。以“上瘾模型”为理论基础,借助熵权法提出传播效果计算公式,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上瘾模型”中触发、行动、投入等维度的部分自变量对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影响显著;酬赏维度的自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未见显著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加强创作者间的有效合作、平衡科普短视频的公益性与功利性,将有利于短视频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

      • 1
      • 2
      • 3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青年编委招募
关闭